鹿港龍山寺,再次專程前來到膜拜及欣賞古蹟,時間匆匆已過了多年。

鹿港龍山寺始創於明永曆七年(公元一六五三年),由台灣佛教開山祖肇善禪師所建,主祀觀世音菩薩,為台灣最早的佛寺,建築巍峨,構造精功、古樸、幽靜、莊嚴,是國家一級古蹟。

懷著崇敬興奮之情而來,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相當寬廣的寺廟,紅磚圍牆古色古香,中間是進入的山門,馬上被重簷歇山式燕尾屋簷所吸引,專注細琢的欣賞建築之美。

 

山門

 

龍山寺的山門,採「重簷歇山式」,「歇山」是指四面垂簷的屋頂,「重簷」則是指有兩重屋簷,兩旁再搭以磚牆,古樸典雅。門外是紅塵世界,進入山門,就是莊嚴清靜的佛門寺廟了。

 前埕

進入山門以後,在前庭的兩側花圃中,各有一隻石獅,由石雕的龍牆所圍者,牆上分別雕有十八羅漢的神像。而這對石獅正有守衛以及歡迎賓客的雙重含意。

各殿前鋪設石板的空地廣場,做為廟會活動的空間。依寺廟的格局大小,可分為前埕、中埕、後埕。

 

前殿

進入山門後,步過廟埕,便到了前殿。前殿是由三川殿和兩側的翼門(龍門、虎 門)所組成,共有五門,所以又成為「五門殿」。三川殿可以說是寺廟的正式入口,是寺廟的門面,各種雕琢裝飾也都集中於此,前殿側面牆壁(稱壁堵)、龍柱、門神、石枕、抱鼓石、門聯、門扇、太極八卦窗(透雕)及左側為「龍門」,右側為「虎門」,入廟的次序為由左側的「龍門」進,右側的「虎門」出,有「進龍門」、「出虎口」的寓意。

 

 

極八卦窗(透雕)

 

璧堵

   

麒麟堵

 

 三川殿的屋脊為中央高聳,兩翼逐漸下降的三川脊式,層次分明。尾脊如燕尾翹首,直指向天,別有一秀麗之姿。五門殿的中央不設階梯,但有一石板的斜坡道,稱為「御路石」,其寬度恰為二根龍柱之間的距離,面積頗大,乃是舊時為了方便輿轎的出入而設置的。

 

戲亭

台灣一般的廟宇,在每逢歲時祭典,往往演戲以酬謝神明庇佑,而大部分都在廟前搭建臨時的戲台﹝故有「野台戲」之稱 ﹞。龍山寺則將戲台予以特殊設計,將之建於三川殿與正殿之間,與正殿遙遙相對,使融入整體的建築群中,可謂別出心裁。戲亭是龍山寺精彩的建築結構,戲亭內部上方有一座八角形『大藻井』,宛如蜘蛛結網一般,閩南師傅便稱之為「蜘蛛結網」。此藻井的造形繁複而華麗,佇足其下,令人不禁流連讚歎。

  

中埕

中埕位於正殿﹝拜亭﹞和戲亭之間,中有兩株百年的老榕樹,為中埕增加不少綠意,左右兩側則是廂廊﹝護龍﹞。在南邊廂廊的盡頭,有一大型古鐘;北廂廊的盡頭,則有記錄龍山寺重修歷史的古碑

 

 

古鐘

 拜亭

拜亭顧名思義即是供人祭拜的地方,一般香火較鼎盛的廟宇,由於正殿的空間有限,為了增加祭拜的空間,所延伸出來的祭壇。 又為了避免遊客祭拜時,遭受日曬雨淋,於是加蓋屋簷。拜亭內有一對蟠龍石柱,亭內放置一座大香爐,讓民眾可以先對「天」膜拜,再祭拜殿內的主神。

 

正殿

正殿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,是佛教徒心目中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的尊者,台灣信徒則喜以「觀音媽」暱稱之。正殿面寬五間,進深六間,設有三個門,其氣勢之大,可說是全台之冠了,即使在台灣的古建築,亦是少有可與之匹敵的。屋頂採重簷四垂頂式,坡度和緩,整體架構古樸雄渾,令人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。

 

 

圓形的稱為「龍眼井」,方形的稱為「龍喉井」

  後埕  

 兩側簡單的短廂,配合圓形月門,予人有寧靜清幽的感覺,顯得古樸。    埕中開有三口井,相傳是龍山寺的龍穴,故被稱為龍泉穴。其中左右各一圓形的稱為「龍眼井」,方形的稱為「龍喉井」。

 

後殿

後殿是禪修及誦經的地方,有一種令人寧靜祥和的氣氛。民國十二年的一場大,幾乎使後殿全毀,寺內的諸多神像及文物也付之一炬。直到民國二十七年,才又重建。比較特別的是殿內雕刻簡單,不施彩繪,只塗上單色的油漆,卻有一種沈潛內歛的風味。

 龍山寺的規模宏大,採四進三殿,由外而內,分別設有山門、前埕、前殿(含戲亭)、中埕、正殿(含拜亭)、後埕及後殿,兩側設有廂廊,廟內石雕、木作、彩繪、剪黏、交阯陶等,都出自著名匠師及匠工,精雕細琢,深具藝術價值,被喻為台灣寺廟的經典之作。

殿前的龍柱,雕工蒼勁,為台灣寺廟龍柱的翹楚之作。兩旁的龍堵、虎堵石雕等壁堵,雕法細緻,殿門之間的夔龍窗採八掛造型,雙面透雕的工法,技巧精湛。簷下的吊筒、豎材、托木等木雕,繁複精巧,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滄桑,褪色的木漆,樸拙的顏色,古色古味,令人感動不已。台灣有如此古樸古雅的寺廟,慢慢細覽斑剝古物,真是令人讚歎不已,心中的那份寧謐感動久久不散。

 

寺廟的建築、雕琢裝飾,這些工藝的藝術表現,正是寺廟建築引人入勝的地方,也是我們欣賞寺廟古蹟的重點所在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建築之美:

 

 

石枕

因形狀像枕頭,而稱為『石枕』,龍山寺的石枕由青斗石雕成,立於兩邊側門的門柱下,左右各二,其功能和抱鼓石相同,都有穩定門柱,防止鬆動的功能,並刻上各種吉祥圖紋,以增加美感。門枕石經常被人當坐石椅,被戲稱為「乞丐石」,因為從前的乞丐常整日坐於寺廟的門枕石,向進出的寺廟的信徒乞討。乞丐霸佔門枕石做為坐椅,趕也趕不走,有時就連廟公(寺廟管理者)想坐在門枕石歇息一下,也會被乞丐趕走。於是產生了「乞丐趕廟公」的這樣的台灣諺語。

  

抱鼓石

其形似大鼓,兼承托於石座之上,猶如抱鼓的姿態,故稱為抱鼓石。其作用則是穩住門柱,以防止鬆動,兩面做成螺旋形狀。

   

  八掛太極窗

此窗乃是採取「透雕」(將圖案保留,把背景雕空的雕法)的雕刻方式,因此正兩面都可以觀看,又稱「兩面見光雕」。細看此窗,中間部分是一圓圈,以喻「太極」。圓圈內有兩隻鯉魚,是「兩魚」象徵「兩儀」。兩魚之外是四條龍,鯉魚躍龍門變成龍,四龍之外是一八邊形,以喻「八卦」。整面窗即有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」的深厚含義。八邊形之外的四個角落各一有蝙蝠,則是以「四蝠」喻「賜福」。小小一窗之中,竟可容納如此多的深義。

 

壁堵

指寺廟立面的牆壁,每段稱「堵」或「垛」,由上至下依次為 水車堵、頂堵、身堵、腰堵、裙堵、櫃台腳,而各堵的雕琢都有慣用的題材及表現方式。「左青龍,右白虎」是中國佛寺的傳統牆堵做法,所以身堵通常是左雕青龍,右雕白虎,所以身堵又稱「龍虎堵」。位於龍虎堵下方的裙堵,最常雕刻的題材是麒麟,公的為麒,刻於左裙堵;母的為麟,刻於右裙堵,所以裙堵又稱「麒麟堵」。

側面的壁堵多採石雕,而立面的壁堵,有的全為石雕,有的只有櫃台腳裙堵採用石牆,上方則改用木作雕飾。例如鹿港龍山寺,自櫃台腳以上全採用木作,牆面以兩面透光的透雕,精雕出太極八卦窗,兩旁更以古錢及葫蘆為圖案,雕琢出48種圖案交錯變化的花窗。

 

 

龍柱

川殿裡有一對特別的龍柱,它是採用「天翻地覆」雕法的蟠龍石柱。左側的龍頭在上,宛若直竄入天,而達柱頂時龍頭回望,謂之「天翻」;右側的龍頭在下,以欲潛入地底,將達柱底時龍頭回轉,謂之「覆地」。除了雙龍之外,另鑴有二雙振翅欲撲的白鶴,與雙龍相互輝襯。龍柱下方的柱珠則另刻以麒麟等鳥獸圖案。

 拜亭內有一對蟠龍石柱,龍身凸出較多,龍 柱內側上方,雕出鳳、鶴、龜、麟四靈,線條也較為繁複,和三川殿的「翻天覆地」比起來,顯得更為精緻。

 

吊筒

懸在簷口樑下的短柱,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,可分擔屋頂的重量,然後傳達至柱子。它的尾末端常被雕成倒墜蓮花、牡丹、花籃等,所以又稱為「垂花」、「吊籃」,造形豐富,極具裝飾效果。

  

 藻井 (此張為拍照失誤,請眼睛原諒)

八卦藻井,為清道光11年(1831)重修時所興建,由16紅斗拱搭疊5層,形如結網,中為盤龍抱珠的圖案,俯首下視,表現出肅穆莊嚴氣象,也含有庇佑蒼生的意義。其中完全沒有用到一根釘子,顯現出設計者巧奪天工的絕妙技藝。藻井本身除了做為裝飾之用外,也有產生共鳴的功能,有助於戲劇演出的音效。

  

鹿港古蹟豐富,但旅人時間總是有限,取捨之間總以龍山寺為首選,因其建築宏偉,雕樑畫棟,頂禮膜拜之餘讓人讚嘆...;若仍有多餘時間,鹿港天后宮亦當前往一遊,因其位處鹿港小吃集中地,香火最為鼎盛,看門道之餘又可看熱鬧,可惜我們這次旅遊到達天后宮,時間已稍晚,無法為古蹟留下任何拍照紀錄,只見一輪皎潔明月高掛,加上晚秋的海風,此情此景讓我引用蘇軾詞:

鹿港天后宮 (97年11月10日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鹿港天后宮

明月如霜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清風如水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好景無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ann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